工作学习论

特别鸣谢宫师姐校对

——甚至这个鸣谢也校对过了

今天突然想写点关于方法论的东西。

起因是组里有个小哥跳槽了。我和他一起做过他离职前最后一个项目——接触之后,我对他的离职早有心理准备。和他导师聊了之后,我们都觉得他缺少工作中学习的能力:和他工作非但没法把工作分出去,反而会给自己增加很多答疑的工作量。

细想之下,小哥在工作中体现出了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不足,导致合作双方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。如果他能够做到会提问题,善用搜索,勤记笔记,我想我们的合作会更加愉快。

提问的艺术

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我经常会问组里高工(Senior)一些很蠢的问题,要么是太泛没法让人回答(比如“Docker 是啥啊?”),要么是对方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回答你(比如“我该咋用Docker部署啊?”)。在我读了《提问的智慧》之后明白了一件事:一个问题,你问的越具体,事前做过越多的研究,被问的人越好回答你。而越含糊,无脑的问题,别人越难回答。

“在for循环里应该用i++还是++i”就比“这个循环应该咋写”好回答。前者把问题聚焦到一个很小的范围,提供了上下文(是for 循环不是while 循环)并且给出了两个可选项。后者完全让人无法推测这个循环是干什么的。

小哥就经常问我很多含糊、不过脑的问题,让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比如:“我这个服务跑不起来”——然后我吭哧吭哧翻了半天日志发现他的启动脚本缺了个标志值;“我这个bug不知道怎么回事”——我去看了一下bug然后找到了问题。

工作中有问题,问题多本身不是一个问题,遇到问题也不要胆怯不敢问。不会问问题,或者说不动脑子直接把问题推给别人,这个才是问题。

主动的搜索

小哥还有一类比较频繁的问题就是“我在哪能找到X?”“这个标志值Y是什么意思”——基本上把X和Y 放到Google里就能直接搜索到结果或者文档。我有时开玩笑说我们都在Google工作了,遇到这类问题更应该支持自家公司的产品,多搜一搜,实在搜不到再问嘛。

在工作中遇到的至少50%的问题完全可以靠搜索引擎找到答案。当然,和上一个话题一样,问题越具体,关键字越多,找到你想要的答案的概率越大。

笔记的习惯

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我自己是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的。直到我遇到一个有做笔记的习惯同事:他的笔记整理的很好,把他做过的项目细节都整理下来,然后把一些有必要的资料转换成文档。和他交流项目的时候完全可以直接去读他写的文档,然后把文档中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,再单独问这些有疑问的地方。这样极大的节约了彼此的时间。

等到我开始实践记笔记时,才发现笔记这个宝藏真的应该从day 0 就开始记。这样不会因为自己没记住而重复的问同一个人同样的问题。

同样,笔记不单单可以记录工作,也可以用来记录一些突如其来的灵感。这些灵感有的可以加以转化成为新的项目,有些经过论证无效的也可以用作“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”。

以上是我觉得工作中非常有用的三个方面,写下这块砖,希望能“抛砖引玉”。

One thought on “工作学习论”

  1. 记笔记真的太难了,想法是很跳跃的,但记笔记却需要分类整理,否则后续无从查看。🥲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