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view preparation
Resources for IC6(Staff) Eng interview preparation
Read More → Interview preparation记一次大规模裁员事件
1月19日 19号的时候,我有个同事从国内刚回美。我们约了半个小时的1:1。期间,聊到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,Google会不会像其他科技公司一样大规模裁员。当时我跟他说,裁应该是裁的,不过他本身rating还不错,做的项目也很重要,就算裁员应该也不会裁到他头上的 1月20日 从早上6点多开始,我就陆续收到微信消息,不过因为手机是静音模式,直到7点才被推送消息提醒。看着20多条未读消息,我第一反应就是“国内朋友们在提前发红包么?” 点开消息,发现内容都在讨论Google裁员。我脑子当时嗡了一下,闪过两个念头:1. 我这么乌鸦嘴?2. 我没被裁吧? 急忙忙的点开邮箱去搜Sundar的邮件。他在凌晨两点多发了一个关于全球裁员12000人的邮件。再点开内部群,微信群,看同事们都在讨论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受到影响。 10点多的时候,各路消息灵通人士们大概总结出来几种方法看自己是否收到影响:比如有没有收到hr的邮件;是否还能访问内部系统等等等等。多方验证之下我大概可以确定我暂时没有被影响到。 暂时确认后,心情稍微平复了一下。从早上刚听到消息时的茫然,震惊,变成三分侥幸,七分慌张。侥幸自然是因为苟过了这次裁员,慌张则是因为不知道这12000人是分批次裁员,还是一次性被裁,以及会不会有下一波裁员。 12点多,从老板那里听到一些管理层的消息,大意就是如果现在没收到邮件,那就安心搬砖吧,但是这种情况哪里安心的下来。组里另一个同事问我原定4点的会能不能提前到1点半,因为无心工作,想早点开完好下线休息。 下午2点多,从各路渠道听说了被裁的几个熟人。听到裁员的消息和知道认识的人被裁是完全不一样的。前者只是让人紧张但缺少实感,后者则让人更具体的感觉到裁员就在身边。 到了晚上8点多,这次裁员的影响逐渐被大家接受。让我真切的意识到,小小的打工人,在这种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,无力改变什么。时代的一粒灰,落到普通人头上,就是一座山。 这里只能借用秀才哥的一段话与诸位共勉。 资本本身是追逐利益的,没有人性。普通打工人最好早日看清资本的陷阱,不要把自己的精力都放在爬梯子上,那把梯子随时都可以撤走,只是有些地方做得比较体面罢了。投资自己,能随时炒老板。 另,新春快乐
Read More → 记一次大规模裁员事件写在2022的最后一天
每年写一次总结,就很grad 工作 2022年中,我从工作了三年的cloud转到了Geo。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2022的工作变动的话,我想应该是就是 responsibility, leadership, strategic responsibility 蜘蛛侠里有句著名台词,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”。这句话也同样适合放在工作中。 转到了Geo之后当了某个产品的负责人,自此对该产品有了“无限责任”。头脑风暴,写提案,写设计,拉客户,和其他组协调,调整项目优先级,分配项目等等等等很多之前工作中认为的“总会有人去解决的问题”,变成了“我会去解决”。 leadership & strategic Strategic和leadership串起来一起看,就是因为责任大了,必须得要学会如何分配时间,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抓大放小,把问题打包分配出去,并且还要考虑时序上的关系,确保大方向上我们和整个Geo保持一致。除了产品,改进组内文化,定期反思,改善工作流程,也是leadership的一部分。 同时,当负责人的第一年,思考问题的模式也有所变化。曾经作为纯IC(个人开发者),思考问题的模式是“这里有个模型,我照着它写就行”,“这个东西能跑就行”。而作为负责人,往往要更进一步问自己“这个模型合理吗?”,“这个东西能做的更好吗?”,“这个项目的优先级应该有多高?”,“产品在整个生态圈的什么位置?”,“我们的产品roadmap该怎么规划”。慢慢的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照着PRD做产品,转变变成做PRD和产品。 生活 生活上主要有两个小主题,健康与爱好。 健康 四月份的时候做了个体检,报告显示我某项指标有点高。在医生的建议下我把因为疫情停下来的健身捡了起来。经历了三个月的饮食健身改善,虽然体型体态上还是偏肿,但复检的报告显示比起四月的体检,健康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。也是以此为契机,恢复了常态健身的生活状态。 爱好 因为某名侦探朋友复归美,引起了我学习手冲咖啡的兴趣。作为一个装备党,我入手了一整套手冲咖啡设备并且学习了各种知识。然后就进入了“这个好酸啊”(买的浅烘豆子)“这个好苦啊”(粉磨太细了)等无尽的踩坑之旅。这里也发挥了理科男的思维模式,我找了咖啡豆的浸出速率曲线,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,调整水温,注水量,间隔时间等配合“控制变量法”来学习冲泡手法。 和“打了无数短点,加了无数日志之后找到了bug”一样,踩了茫茫多的坑之后,当我终于沖出来一杯口感醇厚,能喝出来豆子风味的咖啡时,那一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令我觉得此行不虚。 总结&2023 总结完了我自己,给2023的自己一个小目标吧,希望自己2023多运动,多拍照,认真生活,认真享受生活。 Life is short, drink coffee.
Read More → 写在2022的最后一天如何建立自己的PKMS(个人知识系统)
学习的本质就是记忆 纸笔模型 念书的时候很多人都有做笔记的习惯,我也不例外。上课的时候我习惯的会把课堂笔记写在书页的边角,课后再转抄到笔记本上。一方面重抄强化了记忆,另一方面我会在重抄的时候把散落的知识点整理一下,让它尽可能有条理。 课程在编写时有考虑到知识的连贯性,所以对于课程的知识图谱很容易被梳理出来。我把这种模型成为“纸笔模型”。它基于几个假设: 每个知识节点在创建后基本趋于稳定,不会有过多修改。即便有修改,数字化后的纸笔模型也是“修改友好”的 节点之间的联系稳定且有限 完整的知识图谱内容有限,体积不会太大 节点是随时间添加,检索起来也比较方便,比如按教科书章节检索 纸笔模型的挑战 工作了之后,我也有尝试过很多次做工作笔记,却收效甚微。和学习笔记不太一样,工作中接触到的知识很散乱。更多的时候需要快速学到一个全新的领域知识,然后应用在工作中,然后再学习下一个领域知识,循环往复。学到的知识本身也会随着时间被更新,或者推翻。这些工具/知识之间并不甚相关,导致了知识的碎片化,并且很难被检索。 这时,纸笔模型的假设受到了挑战: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微弱,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来建立,这些知识会导致没有一个完整的图谱,或者一个巨大的图谱;知识点本身会频繁的更新;检索困难,很多时候单纯的关键字检索很难找到所有相关的节点。这三个挑战推向同一个结论:传统的纸笔模型,甚至说数字化后(对更新节点更友好)的纸笔模型已经不适用于工作笔记了。 简言之,传统的纸笔模型更适合一个有主干,有直线,内容有限的叶脉结构——教科书等天然适合使用这种工具。 知识图模型 而如同之前所讨论的,工作之后接触到的很多领域知识是驳杂,正交的。这样的知识图谱就是很多细小碎屑的枝干,缺乏一个主干来统一。这种模型我称之为知识图模型。 知识图模型的一大挑战就是对节点的多维度,联想性检索。在检索节点时,目前绝大多数工具都只能做到关键字检索。很少,或几乎没有工具能够把“与XX”相关联作为条件来检索节点。 举个例子,假如我今天读到了一个知识,通胀与央行加息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如何。除非我在这个知识节点内放了“通胀”“加息”“贷款”“利率”等等关键字,否则很难在未来的某天,我想了解”贷款利率”与“通胀”之间的关系。 Logseq 一个好的PKMS工具,需要有这种能力,将相关联的碎片信息进行整理,连接,并在我需要的时候,能够通过寥寥几个节点的检索,就能够将整个图谱的内容提取出来,比如能够帮助我从“贷款”联想到“利率”,到“加息”,一直到“通胀”。 这里介绍一个我自己在用的PKMS工具,logseq。logseq是一个markdown驱动的PKM软件。它通过节点间的双向连接生成知识图谱,并且可以通过关键字,标签,页面引用等来对节点进行多个维度的整理。比如上文的例子中,“通胀与央行加息之间的关系”节点中我可以通过#通胀,#加息,#经济 等不同标签使这个节点和不同的节点互通。当然在可视化时,它也能够从根据不同的维度,快速的建立不同的可视化结构。 除此之外,logseq 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宏把pkms和各种不同的管理工具结合到一起,比如TODO,读书笔记,个人周报等。还可以在TODO中按优先级,ddl进行排序,永远把“最重要”的事项显示给你。也可以按需来添加不同的插件,进行强大的功能拓展。 它既是一个笔记本,也可以是一个日记本,一个知识图归纳器,一个PKMS,一个TODO,等等等等。更多与logseq相关用法,请参考这里。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同样挣扎在碎片化知识的小伙伴们提供一种思路,以期早日进入work hard, play hard的状态。
Read More → 如何建立自己的PKMS(个人知识系统)工作学习论
特别鸣谢宫师姐校对 ——甚至这个鸣谢也校对过了 今天突然想写点关于方法论的东西。 起因是组里有个小哥跳槽了。我和他一起做过他离职前最后一个项目——接触之后,我对他的离职早有心理准备。和他导师聊了之后,我们都觉得他缺少工作中学习的能力:和他工作非但没法把工作分出去,反而会给自己增加很多答疑的工作量。 细想之下,小哥在工作中体现出了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不足,导致合作双方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工作。如果他能够做到会提问题,善用搜索,勤记笔记,我想我们的合作会更加愉快。 提问的艺术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我经常会问组里高工(Senior)一些很蠢的问题,要么是太泛没法让人回答(比如“Docker 是啥啊?”),要么是对方不知道从哪个角度来回答你(比如“我该咋用Docker部署啊?”)。在我读了《提问的智慧》之后明白了一件事:一个问题,你问的越具体,事前做过越多的研究,被问的人越好回答你。而越含糊,无脑的问题,别人越难回答。 “在for循环里应该用i++还是++i”就比“这个循环应该咋写”好回答。前者把问题聚焦到一个很小的范围,提供了上下文(是for 循环不是while 循环)并且给出了两个可选项。后者完全让人无法推测这个循环是干什么的。 小哥就经常问我很多含糊、不过脑的问题,让我很多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比如:“我这个服务跑不起来”——然后我吭哧吭哧翻了半天日志发现他的启动脚本缺了个标志值;“我这个bug不知道怎么回事”——我去看了一下bug然后找到了问题。 工作中有问题,问题多本身不是一个问题,遇到问题也不要胆怯不敢问。不会问问题,或者说不动脑子直接把问题推给别人,这个才是问题。 主动的搜索 小哥还有一类比较频繁的问题就是“我在哪能找到X?”“这个标志值Y是什么意思”——基本上把X和Y 放到Google里就能直接搜索到结果或者文档。我有时开玩笑说我们都在Google工作了,遇到这类问题更应该支持自家公司的产品,多搜一搜,实在搜不到再问嘛。 在工作中遇到的至少50%的问题完全可以靠搜索引擎找到答案。当然,和上一个话题一样,问题越具体,关键字越多,找到你想要的答案的概率越大。 笔记的习惯 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,我自己是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的。直到我遇到一个有做笔记的习惯同事:他的笔记整理的很好,把他做过的项目细节都整理下来,然后把一些有必要的资料转换成文档。和他交流项目的时候完全可以直接去读他写的文档,然后把文档中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,再单独问这些有疑问的地方。这样极大的节约了彼此的时间。 等到我开始实践记笔记时,才发现笔记这个宝藏真的应该从day 0 就开始记。这样不会因为自己没记住而重复的问同一个人同样的问题。 同样,笔记不单单可以记录工作,也可以用来记录一些突如其来的灵感。这些灵感有的可以加以转化成为新的项目,有些经过论证无效的也可以用作“前车之鉴,后事之师”。 以上是我觉得工作中非常有用的三个方面,写下这块砖,希望能“抛砖引玉”。
Read More → 工作学习论写在2022年第一天
关键词:疫情 2021年元旦的时候,我曾写过2020年是过的最没有实感的一年。因为疫情,从三月开始就居家隔离;每天过着睡觉和工作的两点一线的生活。没想到2021重复了2020。更糟糕的是,2021年里我们见到了两次抗疫胜利的“曙光”,却分别被delta和omicorn给打了回去。以此来看,距离疫情胜利,一切恢复正常依旧遥遥无期。 2020年曾有专家预测过疫情可能会在2025才完全结束。只能做好继续抗疫3年的心理准备。 关键词:工作 对我来说,过去的一年在工作上,算是收获的一年:项目推进顺利,经理认可,升职成功。 当然,每次都要甩出Ben Parker那句名言,能力越大责任越大:工作上也是如此。从负责一个人做的小项目,到负责几个人做的中型项目,越来越意识到交流,流程,文档的重要性。希望在2022年在工作上能继续保持劲头,争取再进一步。 关键词:生活 去年一年,随着fed的无限QE政策,我也是亲眼见证了:物价飞升,排骨从3块一斤涨到7块一斤,苹果也从9毛9涨到3块一斤;车市紧俏,疫情前买车是可以和dealer降价的,现在是要和dealer加价的;房市一路疯长;股市屡破新高。 现金贬值,对于我这种负资产阶级应该是好事,但是没有gdp支撑的qe又会在何时泡沫碎裂呢? 关键词:海淘 自从奥利奥来家里之后,我们就逐步的开始了反向海淘:从淘宝买宠物用品然后寄到家里。 海淘的真相令人动容:美国的宠物用品符合(美观,实用,廉价)原则,而淘宝随随便便就能买到集三者于一身的宠物用品。 随着疫情导致的劳动力不足,海运的周期从2周逐步变成到2个月,而且运费从一斤13涨到了一斤18。大大的增加了我们海淘给奥利奥添置新皮肤的成本。 希望新一年里这种海淘贵,海淘慢的现象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,并得到治理。 写在最后 最后扣题一下,祝大家新的一年事事顺心。并祝我自己生日快乐😁
Read More → 写在2022年第一天升职记录
升职不写博客,如衣锦夜行 距离上次写blog有大半年了。这段时间里一直在急忙忙的弄升职的事。直到昨天收到通知:升职通过,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。 与其他的同事相比,用了5个Cycle(每个Cycle 半年)升职的我属于不长不短,恰在中游的位置。但是两年半的过程中,我经历了一系列变动:领导A在一年半时跑路;然后等来了领导B。好不容易和B制定了一系列的升职计划,进行到八个月时B又转去做其他领域;纠结继续按计划执行还是观望的时候迎来了新领导C。运气比较好,C还是很认可K的计划并帮助我在最后三个月里尽量完善升职资料,最后顺利的升职了。 下面来总结一些我认为有用,并行之有效的干货。 对项目要有Ownership Ownership 名词。物主,身分,所有;所有权。 每次和我老板1对1聊天的时候,他总是强调要有项目的Ownership。起初我对这个很不以为意:做项目,有Ownership不是很应该的吗?但是随着参与进各类不同的项目之后,我发现每个人对Ownership的概念是不一样的。 有些人做项目做到一半,遇到一些来自其他组的阻力(blocker)后就原地躺平等别人来推动项目;有些人遇到阻力之后会积极的和其他组开会,达成共识,移除这些阻力。在绝大多数语境下,后者是对项目更有Ownership 的表现。而且要知道,对于升职的相关的项目,除了当事人之外没人会在乎项目进度与交付。所以对项目有Ownership,能更快的交付项目。项目好,你也好。 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 我在开始执行升职计划的一年里,通过各种渠道找了三个导师(mentor)。一个是同组(org)的,一个是同大产品组(PA)的,和一个其他产品组的。每半个月会和三个导师分别聊半个小时左右。 有三个导师的好处就是,对于同样的一个问题,你能听到三个不同观点的反馈。并且他们会根据我自己的工作进度,职业规划给出一些很具体的建议。这样在遇到项目管理,项目选择等问题时我会有更多的信息来参考。当然,因为每个组和产品组之间的差异,不同的反馈也各有偏差。比如做应用与做底层之间对于同一个项目会有不同的难度系数。有时太多信息的反而会干扰决策。所以导师的数量和背景就需要个人的把握。 有效的文档 在谷歌,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新人求生准则就是“多写文档,文档多多益善”。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的同事们遇上个大事小情都要写文档,为了写文档而写文档。然而很多文档本身并没有太大的意义/作用。 有些文档是拿来做记录的,比如重点报告(one pager),可以写的很潦草,注意力放在要讨论的问题本身,不需要太多引用,也不用填充太多的细节;有些文档是拿来做实现参考的,比如设计文档(design doc),要写的很细致,引用证据丰富,并且逻辑上尽量无懈可击;有些文档是拿来协作的,比如会议记录(meeting note)、项目计划(rollout plan),这类捞干货,有清晰的重点就可以。写有效的文档会降低沟通成本,并且不会在“写文档”这件事上浪费太多时间。 以上三点算是对这次升职的一个小结。希望能够帮助其他还在挣扎在4升5的小伙伴们。
Read More → 升职记录而立
不知是否很多人都和我一样,曾在儿时憧憬成年,幻想过成年后自己的生活。梦想的职业从科学家,到被选召的少年,再过渡到社畜。也是从懵懂无知,到幻想主义,到现实主义一步步蜕变。 人生有几个常常被赋予特殊含义的年龄,比如十八,三十:一个是生理上发育结束;一个是社会发育结束。 站在二字头的岁数,每年都掐着指头算离三字头还有多远。二十出头曾幻想三十岁的自己应该身家过亿,挥斥方遒;差五天满三十岁时,正在拉excel算怎么投资退休金能少交收入税,再根据银行户头余额制定购物计划。此时身家离过亿少了一个亿左右。再回头看二十岁的自己,恍惚觉得自己读懂了史铁生的“看透生活并热爱生活”:经管我还看不懂它,但我依旧热爱它。 今年也是第一次在圣诞节收到了泡脚桶这种“保健养生”类产品。联想到了呼兰说他31岁生日收到的祝福从“生日快乐”变成“身体健康”。三字头的阶段看来更多转成“攘外必先安内”了。 2020是一个低谷,这一年经历了太多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”。触底一年,希望2021年是一个触底反弹局。在此,也祝身边的朋友们2021年事事顺心,身体健康。
Read More → 而立写在感恩节前
你的感恩节,火鸡的受难日 工作 8月换了老板。前老板休了3个月的假,把自己给休出组了。新老板之前也在彭博干过,第一次私聊的时候也算有个破冰的话题。 相比于前老板的太极拳和画大饼,新老板直白很多。这个项目有什么影响力,为什么现在在做这个项目,为什么不做另一个项目。30分钟的会开下来,让我后背都湿了一层。不过有这种直指核心的谈话也很有帮助,我也算静下心来想,除了“老板分配给我”之外,还有什么理由让我做A不做B,做C不做D。这应该算是软技能++吧。 生活 放在年初,我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养狗。隔离日久,加上疫苗与解禁都遥遥无期,这次积累的精神压力是休假也无法缓解的——休假与工作,都囿于客厅的方寸之地;休假无限接近工作时不碰公司电脑而已。所以在我精神紧绷的时候,终于驾车300英里外抱了只黑柴回来。每天的生活从吃饭睡觉敲键盘,变成了吃饭睡觉敲键盘训奥利奥。 狗带来的生活变化是明显的——作息规律了,早晚要按时遛狗;做事有耐心了,训狗时一个动作重复几十次是家常便饭;做事细心了,出门之前会看有没有带狗粮,便袋等。建议其他快被疫情逼疯的小伙伴们可以考虑养个狗,真的会让你生活焦点稍微转移下。 贴张蠢照 Misc 之前和几个朋友说想试试搞个开源项目,于是我们扯起来组了个小团队做了一个markdown的解析库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抓下来试试。https://pypi.org/project/lightmd/ 玩具不是很完善,有很多问题。不过在整个项目里我第一次体验了一把当PM的感觉,收获颇丰。 能想到的闲话也就这些了。祝各位感恩节快乐,抢到心水的折扣。
Read More → 写在感恩节前写在中秋
我国庆不放假,也没有加班费 自从疫情开始之后,我对日期都没啥实感了。刚开始在家办公的时候,还觉得很好,每天能省出来2个小时的通勤。在家办公一个月之后,感觉自己快要对客厅过敏了。再一个月之后,就麻木了,每天“吃完早饭就上线,饿了吃午饭,再饿了吃晚饭,困了就睡”这个循环,也不知道啥时候能跳出这个while-loop。后来连日期都模糊了,对时间的判断就剩下“今天天冷了,空调应该不用开了吧?” 从3月开始吧,知乎开始要求实名制了。我又不想把自己证件照发给一个非官方机构,所以养了几年的知乎号算是废了。不过随着知乎娱乐化,干货越来越少,私货越来越多,退乎也没啥心疼的了。 在家工作到8月,我觉得自己快要社会边缘化了。迫不得已,去养了个狗。本来以为每天遛狗应该能增加我的exposure,可是养狗之前没人告诉我狗没打满疫苗不能出门啊。结果现在我每天都不能出门:带着狗吧,它疫苗没打全怕它染病;不带狗吧,又怕它拆家。低头看看自己缺乏运动而日益丰腴的小肚腩——奥利奥,这都是你养父为你作出的牺牲啊! 昨天pixel 5 发布了。在现在这个智能手机更新换代频繁的时代,反向升级(从4 的855 降到765G)这个操作我是真的佩服。虽说摄像方面pixel几乎吊打所有安卓手机,但这参数听着就不想让人买,股价也应声跌了1个点左右。再加上5G基站现在这个部署的量,作为消费者我觉得pixel 5算是踩了坑了。如果pixel 5出两个版本,5G 和 4G版,后者要么同配置但是便宜一点,要么同价位用回855,我估计它也不会被这么多人吐槽。 转眼到了中秋,也是国庆。在我们海外务工人员眼中,哪有什么节假日,OCT 1st就是Q4的开始。那祝各位社畜们Q4 KPI都及格。
Read More → 写在中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