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2022的最后一天

每年写一次总结,就很grad

工作

2022年中,我从工作了三年的cloud转到了Geo。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来总结2022的工作变动的话,我想应该是就是 responsibilityleadershipstrategic

responsibility

蜘蛛侠里有句著名台词,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”。这句话也同样适合放在工作中。

转到了Geo之后当了某个产品的负责人,自此对该产品有了“无限责任”。头脑风暴,写提案,写设计,拉客户,和其他组协调,调整项目优先级,分配项目等等等等很多之前工作中认为的“总会有人去解决的问题”,变成了“我会去解决”。

leadership & strategic

Strategic和leadership串起来一起看,就是因为责任大了,必须得要学会如何分配时间,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抓大放小,把问题打包分配出去,并且还要考虑时序上的关系,确保大方向上我们和整个Geo保持一致。除了产品,改进组内文化,定期反思,改善工作流程,也是leadership的一部分。

同时,当负责人的第一年,思考问题的模式也有所变化。曾经作为纯IC(个人开发者),思考问题的模式是“这里有个模型,我照着它写就行”,“这个东西能跑就行”。而作为负责人,往往要更进一步问自己“这个模型合理吗?”,“这个东西能做的更好吗?”,“这个项目的优先级应该有多高?”,“产品在整个生态圈的什么位置?”,“我们的产品roadmap该怎么规划”。慢慢的把自己的思维模式从照着PRD做产品,转变变成做PRD和产品。

生活

生活上主要有两个小主题,健康与爱好。

健康

四月份的时候做了个体检,报告显示我某项指标有点高。在医生的建议下我把因为疫情停下来的健身捡了起来。经历了三个月的饮食健身改善,虽然体型体态上还是偏肿,但复检的报告显示比起四月的体检,健康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。也是以此为契机,恢复了常态健身的生活状态。

爱好

因为某名侦探朋友复归美,引起了我学习手冲咖啡的兴趣。作为一个装备党,我入手了一整套手冲咖啡设备并且学习了各种知识。然后就进入了“这个好酸啊”(买的浅烘豆子)“这个好苦啊”(粉磨太细了)等无尽的踩坑之旅。这里也发挥了理科男的思维模式,我找了咖啡豆的浸出速率曲线,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,调整水温,注水量,间隔时间等配合“控制变量法”来学习冲泡手法。

和“打了无数短点,加了无数日志之后找到了bug”一样,踩了茫茫多的坑之后,当我终于沖出来一杯口感醇厚,能喝出来豆子风味的咖啡时,那一刻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令我觉得此行不虚。

总结&2023

总结完了我自己,给2023的自己一个小目标吧,希望自己2023多运动,多拍照,认真生活,认真享受生活。

Life is short, drink coffee.

2019电子产品及周边剁手总结

2019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圆梦之年。这一年买了几件电子产品:M10, iphone 11 pro,ergodox,。还借了借件电子产品: iMac, pixel3 XL, ergodox ez. 顺便还体验了一段时间的chrome book. 接下来是对各个产品的一个总结

最有价值& 最有逼格:Leica M10

黄铜铸就,健身伴侣,帕金森患者的福音书。

街拍神器,护体利器,激励我学习的永动机。

纯手动用起来真的是有门(逼)槛(格),黄斑我练了一个多月才能够合焦准确。不过确实是德味满满,尤其是夜景,真的是好看。也迫使自己开始研究拍照,要不然这么贵的相机岂不是浪费了。 至于最有价值,这相机买来就涨价,都成理财产品了……

最关爱身体:健身环大冒险

自从买了之后就开始了日日深蹲活动,感觉自己离健身达人已经不远了。感觉是那种买了就会觉得自己已经变瘦就不需要健身的产品了。嗯买了就会瘦,可以放开吃了!

最佳体验:iMac Pro

实话实说开发机用iMac是真的舒服,性能强劲,显示效果极佳。本来想在家配一个一样的机器,看了一下开发机的配置和价格之后我就放弃了——$6999 真的只能是地主家发的金锄头了,长工真的是消费不起。

最平滑升级:iPhone 11 pro

没有惊喜也没有意外的升级,从8升级到11之后终于用上了face id 解锁。ios一贯的平滑迁移,让我无缝衔接新老设备。

最轻薄:Chromebook

Chromebook真的是轻,跟Mac book pro比起来跟玩具似的。而且还支持触屏和手写笔做笔记,第一次接触真的感觉不错。不过最后我决定把它换成macbook 的原因有二:chromebook 的触控板太差了;chromebook 没有像alfred 这样的杀手级应用。

最刚需:Ergodox EZ

刚买键盘的时候,同事老秦问我这键盘如何。我说你要是有腱鞘炎的话你会爱死它,你要是没有腱鞘炎的话会恨死它。 现在有腱鞘炎的我已经离不开二狗了,而健康人秦老板买的二狗已经吃灰很久了。

最吃灰:la metric

这东西是我看C菌的视频时种草的,当时特别迷它,买来了之后还给它写了个插件,后来发现因为在家里没有办公桌,最后只能放在那儿吃灰。

最失望:Pixel 3 XL

整体来说和pixel 2 XL 体验一致,而且我那台指纹识别还出现了问题,现在只能用密码解锁手机。各方面和2都没有明显的提升,连挤牙膏升级都算不上。

杂事

与年龄呈负相关的,除了发量还有记忆力
——沃资基硕得

最近事情很多,过年,冠状病毒,封城,隔离,perf,项目……坐下来想写点什么的心思都没有。

本来年初想写个年终总结再加个新年立志,后来想想19年一年似乎也没干什么,职场高光都是在18年了;19年前半年划了四个月的水,又用了半年wrap up,剩下三个月基本上是快放假了划划水。今年回来才体验到due 卡到脖子上急吼吼的拽着同事干活的感受。

再说立志这个事,我觉得除了“我今年想买个XX”之类的愿望值得写,其他的真的都还是憋在自己的日记里吧,要不然等再过个三五年被翻出来批评一番会觉得当年太中二了(画外语:你们有人翻过自己的人人或者qq空间么?)。当然三五年之后有人愿意翻这破玩意也算好的……

最后说说记忆力这个事。我强烈觉得自己是单线程生物,在线程切换这方面不是很好。尤其是并行的项目多了之后经常抓狂。后来跟隔壁的小哥学了一个很好的方法:记笔记……

alright,写完之后继续看代码去了。

Pixel 4 和它的小伙伴们

一个也不能分割

今天美东时间早上十点pixel 4 发布了。与它同场发布的还有stadia,期货耳机,pixelbook go,还有nest home mini。

本来计划看直播的我,因为和同事讨论一个问题,一直到10:40 才开始看直播。20分钟之后,发布会就结束了。开始只以为发布了pixel4,后来重新看了发布会:一个小时里居然发布了这么多硬件产品??

对于pixel 4 本体,浴霸镜头早在8月就在推上自曝了;相关的soc也被各路媒体根据供应链猜的八九不离十;soli(雷达芯片)更是四年前就布好了局。唯独一丢丢让我惊艳的就是手机摄像。居然都能拍星空了!

记得17年在阿拉斯加拍极光的时候。有个老哥吐槽我说:“你用的啥破相机,拍的星星还不如我用手机拍的多”。我看了一眼他的星空照,满屏的“星星”基本全是噪点。这回pixel 4拍出来星空的成图真的很惊艳。还有那个super zoom,真实贯彻了“software defined camera”。

然后stadia,11月19终于能玩上了。(嗯,没了,就这么一句话带过)

google home mini改名叫nest home mini了(那是不是以后要说hello nest了?)。新feature:挂壁。

pixelbook go,据说安全性上提供 titan M级别的加密。多了粉色!

全程看下来,感觉除了Rishi削微有点激情,其他人都在看着提词器念稿。尤其是Ivy,pixel book go 和可再生能源那段看的我尬死了。一个小时的日程安排也是有待商榷:这么多硬件特性,本来每个单独提出来讲讲,发布会摊到两个小时时长都会很好。生生压进一个小时里,感觉就是拿着佛跳墙的料,做出来了个乱炖。

众生皆苦

谁也不是草莓味的

我一直就比较喜欢听脱口秀:主题明确;一场大概5分钟;不需要看屏幕,带着耳机听就可以;听完了车也就到站了,不误事。

听的脱口秀多了,我逐渐的理解了“喜剧的内核是悲剧”这句话。

众多脱口秀演员中,我最喜欢的有两个,一个是建国一个是思文。两者共同点是,都十分擅长从生活中汲取段子(当然王建国这个谐音梗真的是……)。两人用脱口秀将当代青年面对的焦虑,压力,人际关系困境表达的淋漓尽致。两者中我更喜欢建国一点,毕竟同是辽宁省出来的,老乡情谊还是有的。

建国又开了一档《隔三岔五国仔饭》。和其他饮食节目要么详细教你做饭,要么疯狂灌鸡汤不同,建国做饭时总是给人一种丧丧的感觉。讲的也都是一些:想做排骨焖饭的是饭菜都在一个锅,可以少洗两个锅;炸虾炸久了就不复炸了,怎么吃不是吃;高汤有最好,没有也不能不做饭是不是等等。很丧很随性。

被各类公众号荼毒了许久的我第一次感觉到了这种丧文化的魅力。也许是每一代人到了30ish都会有莫名的焦虑感。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90后的焦虑感被无限放大扩散了。

第一次和朋友吃饭聊创业的时候,提到到某某创业了拿到了几个M的融资,我说这人运气真好。第N次和朋友吃饭聊到创业的时候,听着各种热钱砸脸的故事,我真的有想过要不要去创业。如果有几个M,是不是房子和未来的孩子教育等等问题都不再是问题。后来和某身价过M的大佬讨论,他说教育投入是个无底洞,几个M丢进去可能连个响都听不到。于是我们又一起焦虑了起来:有钱的考虑财富保值增值,没钱的焦虑如何能有钱。

絮叨了这么多也有点跑题了。从脱口秀到焦虑,诸般种种的缘由还是没能与自己和解。看别人在健身就想到自己肚腩的赘肉;见别人在学习就想起自己一直想要考的证书和没翻过的教材;甚至在朋友圈里看到别人出去玩的照片又想到自己今年尚未度假,随即联想到难做的项目,暂时无望的升职。明明自己尚且年轻,还在学习,有正当职业,却一直对自己现状不满,“想要成为不一样的自己”。

众生皆苦,与其焦虑不止,不如正视自己。既然同样是苦,那就努力去做能回甘的茶——比妄想成为草莓来得实际。

节能环保

环保从我做起

前天上班路过星巴克,想着我(为了拿徽章)已经自愿加入环保俱乐部,于是进去花了20大洋买了个带盖的保温杯。

买了杯子之后,我粗略的算了一下每天大概节约了6个纸杯+小于等于6个的盖子+1个塑料瓶。谷歌说1棵树约等于8000个纸杯,这么一算,差不多3.65年我可以节约一棵树出来。尽我所能节能减排(顺便方便泡枸杞)(真想减排就少吃肉嘛)

很多事情上老美是口号喊的震天响,轮到自己的时候就打脸打的啪啪响。尤其是环保方面。

比如说节能这个事,说实话我几乎每年都能让办公室的空调吹感冒一次。而且偶尔深夜从公司附近路过,尽管楼内应该空无一人,但是整个大楼依旧灯火通明的。很多店铺也是,明明打烊了依旧亮着灯牌。

再比如说浪费,我认识的老美基本都是周末采买一冰箱的吃的,然后把冰箱里上一个星期采买的没吃的但是过期的食物扔掉。而且步行超过五分钟的路程都要开车(当然这个可能更是因为懒),家里没人也要开着空调,等等等等。

当然,环保这个事情更多的是靠自觉了。不说了,待会儿我的枸杞水该凉了……

火焰纹章

白毛,粉毛,蓝毛——我全都要

上周五出了火纹新作。本来我对这类SLG游戏是不感冒的,但是最近没什么能玩的好游戏,于是咬咬牙买了首发。

周五晚上先是和两个前同事吃了饭,接着在法拉盛买了很多零食,最后带着奶茶和零食回到家里猫在沙发上打开了刚刚可以玩的火纹。

三个小时后,嗯, 真香。

小时候我也玩过GBA上的两作火纹。奈何那时候由于智商没发育完善的原因对于这类策略游戏很难上手。当然现在是对于策略类和动作类都苦手,因为又蠢反应又慢。由于那时候是用烧录卡玩的,并且烧录店的老板是我熟人,于是我自动获得每周可以免费烧新游戏的特权——火纹在我的烧录卡里活了一周,就被双截龙代替掉了。

上了大学之后因为学校有各种资源站,我尝试了各种类型的游戏。古剑奇谭,老滚,等等。尝试了很多游戏之后,对于很多人热捧的开放世界我完全提不起兴趣:一来开放世界让我觉得缺少目标,二来是我有点轻微完美主义的倾向,近似强迫症的想要清空任务列表,结果就变成了疯狂去接各种重复的支线任务。唯独对与射击类和跳台类游戏情有独钟。

工作之后,因为能玩游戏的时间少了, 并且大多空闲时间是在通勤的路上。于是开始玩起了一些手游。后来是因为怕自己英年早得颈椎病,手机举太高又累,就停止了手游之路。此外手游上大作没法玩下去,因为信息啊,推送啊会持续打断游戏体验,小作比如2048这种玩多了就很无聊。

再后来出了NS,这简直是通勤神器:回家了安在TV set上就可以继续玩主机大作,出门了拔下来就可以边走边玩。

之前我和朋友也在讨论,未来的娱乐形式是什么样的。像Netflix颠覆了VCD/DVD产业,VR正在慢慢占领客厅,手游把娱乐空间从客厅拓展到了室外。

但是不管未来娱乐会成为什么样的形式,火纹真的是个好游戏。

Vim SoftCore Player

vim是编辑器之神,能用好的都是神

第一次接触vim是在大二的时候吧,当时是 Micheal@ 给我演示他如何使用vim写程序。对于用惯了visual studio 2008 一键编译,一键调试的我来说,一个在命令行里黑洞洞的编辑器,一个用h,j,k,l来移动光标的编辑器实在令人提不起兴趣。

后来因为某些原因需要在服务器端来写代码(大多是配置文件),所以稍微学了一下如何使用vim。但是极高的学习曲线、各种蜜汁plugin,让我还是止步于快捷键组合vim infant 的程度。当然对外我还是自称是重度vim user——毕竟相比nano/emacs,我只会用vim。

再后来,第一份工作的时候用的是windows + visual studio 2015,这个在win下堪称完美的组合直接打消了我用vim的想法。尤其是vs2015 在当时是写C#的无二利器。第二份工作倒是基本上在服务器上鼓捣代码了,不过处于某些原因,很多vim 的插件没法安装。强上vim,很多时候效果还不如用sublime 来的好。后来我的主力开发工具就成了vs code + sftp。大多数时候这套组合能够满足我的需求;少量时候需要手动多操作几个步骤但也无伤大雅。

再再后来,也就是现在,因为Google内部对vim的支持比大部分编辑器都要好,在 秦大哥@ 的帮助下我终于算是完整的建好了自己的vim 配置;装了足量的插件;并配置好了诸如lsp等等工具。好好体验一下这个跟我同岁的编辑器的真正的抛瓦!(然后顺理成章的划水了一天)。

修马桶与换门锁

‌软件工程师不懂硬件维护

最近家里有俩硬件出了问题,一个是马桶不停的漏水,一个是门锁有点问题。于是在查阅了各种攻略教程之后,在亚马逊上下单了“智能”门锁和一个马桶的衬垫。

说起这个硬件维护啊,软件工程师还真是不擅长。按图索骥撞上了门锁,用钥匙一试,装错了(多转了半圈,结果门锁不上)。拆下来重新装之后,发现门内的把手装倒了。三装两拆之后,终于把锁装好了。马桶的衬垫也是费了很大的力气,先拆下来各种部件,再换上新的衬垫,然后用更大的力气再把它安装回去。

估算了一下这些东西,要是找bumper 或者 locksmith,没有个300块应该下不来。顿时有一种赚了300块的感觉。这可比码工时薪可高太多了。

最后,愿你的马桶永不漏水,锁眼永不卡断钥匙,阿门。

Option and future

选择与未来——从不灌鸡汤的角度来聊聊刷题与IT

最近有几件事让我觉得应该谈谈职业选择/发展。一是听说前东家又有同事溜了,一个组流动性高达40%;二是有小伙伴问如何准备面试;最后是昨天收到一个小朋友的求助,关于如何选择职业。

从我个人角度来说,我是很幸运的。能把爱好当作职业。从大环境来讲,IT仍是目前极具竞争力的行业。尤其在955的环境下,少了996的疲于奔命,多了更多的时间可以支配。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,职业发展不在工作的8小时内,下班后依然要学习工具/技术。

选择:跳?不跳?

北美IT圈有一个惯例,每年3-6月是跳槽的高峰期。原因有四,一来3月左右,前一年的奖金/股票已经到手,跳槽的机会成本比较小;二是跳槽成功会有一个比较高的签字奖励(现金 + 股票)和涨薪;三是新公司招人一般是做一些新产品,相比在现在公司做维护,开发新品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更有帮助;最后就是,跳槽可能会顺便升一级。

不跳槽的原因,最多的就是因为身份。比如被绿卡/h1b牵扯住了之类的。少数的是因为懒或者怕学新技术。也有的因为有机会当team lead/tech lead。当然在IT圈逐渐咖喱化的今日,上升管理的通道逐渐减少,甚至有很多同行提出了“不求升职但求加薪”的口号。

一个无奈但真实的情况是,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准备面试来学习新技术/工具/算法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跳槽热提高了整体行业水平(?)

未来:去哪里刷题?

不论跳槽成功与否,生活总还是要继续的。失败的再接再厉,准备下一年的面试。跳槽成功的,基本上还是在准备面试,为了下一轮跳槽。于是生活陷入了每N(N <=4)年一次的跳槽刷题循环,或是困局。(为什么是4年?因为大多给股票的公司是分4年拿清,提前走的话损失比较大)(AMZN就别说话了)

选择与未来

从好的方面看,IT行业流动性比较高,试错成本相对较低。不会一步走错,十几年没机会跳出来。相比于传统行业比如金融,IT跨产品的机会更多。从后端转mobile,前端转AI,甚至码工转房产经纪的比比皆是。但同样,坏的方面就是行业壁垒几乎不存在,老人被新人倒挂情况屡见不鲜。而且随着年龄增长,学习能力走下坡路加上新工具层出不穷,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会逐渐下降。就算去了Oracle,依然会在多年后被N+6。

最后,不能怕去做选择(尤其是怕选错)而止步不前,因为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;也不要担心陷入刷题循环的怪圈,毕竟IT行业除了脱发,没有其他太多的缺点。

借用一句话来总结:张华在脸书当数据科学家;李萍在CMU读CS Phd;我在刷题找工作: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。